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防沙治沙之前的样子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为了遏制沙漠扩散,2023年11月于田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即“锁边”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约为33.76万平方公里,环沙漠一圈的长度达到3046公里。于田县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全县沙化土地面积高达387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6.2%。
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防沙治沙之后的样子
为了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于田县采取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生物固沙等三种模式进行防沙治沙。今年,于田县还探索实施“梯田式”治沙新模式,将沙丘由低到高分割出梯田形状,通过在坡面铺设草方格,在平坦处栽种柽柳等植被,实现工程固沙与植物固沙的结合,将工程固沙与植物固沙结合,大幅降低治沙成本,探索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治沙新模式。
将沙丘由低到高分割出梯田形状,通过在坡面铺设草方格达到“梯田式”治沙新模式。
“以往防沙治沙要将高的沙丘推平,工程量很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梯田式”治沙,不需要将沙丘推平,而是根据地势平整,可以大大降低治沙成本。”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说。
在过去,由于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于田县主要采取草方格和防护林等传统治沙措施。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经济效益也不理想,导致治沙规模难以扩大,群众参与度不高,缺乏后续发展动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于田县开始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并发挥种植柽柳和梭梭大户的带动作用,让周边的群众也参与到治沙行动中来。同时,要想让治沙事业持续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治沙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防沙治沙工作的另一难点是水的供给。于田县属于极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为了高效利用紧缺的水资源,于田县采用了先进的滴灌技术,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的效用。滴灌不仅提高了植被的成活率,还降低了用水的成本。现在采用“机械+人工”的铺设方式,一台拖拉机一天可以铺设200亩的滴灌带。
今年3月,记者曾来过这里,当时正值春季绿化时节,示范区内处处是忙碌的身影,这里连绵起伏的沙丘最高达到二十多米,从沙漠前缘平坦处向深处延伸,沙漠由低到高被分割出梯田形状。在平坦处,工人们正在做种植梭梭和胡杨的准备,而沙丘的坡面已经被草方格覆盖。而如今,仅用半年的时间,曾经滚滚的黄沙已经披上了绿装,梭梭、柽柳、胡杨等沙生植物成了沙漠里的主角,将绿色在沙漠中一片片铺展开来。
农户正在采挖肉苁蓉
“我身后背后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距离于田县城只有6.5公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沙包低一点的有2米多高,高一点的有十几米到二十米,是典型的流动性沙丘。经过短短十多年的治理,现在这里建成了万亩柽柳林,有效阻止了沙漠的扩散。从今年开始,于田县通过工程固沙与植物固沙相结合的‘梯田’治理新模式,为新疆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贡献力量 。”于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热孜宛古丽·麦麦提江说。
“我们将围绕梯田治沙景观,在示范区沙漠前缘利用中水种植野山杏、金叶榆等景观树,将示范区打造成具有防沙治沙、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生态景区,将沙漠变成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说。
曾经,沙尘暴是于田县人民的“家常便饭”,农作物因酷热干风而绝收,生态环境脆弱。然而,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位于于田县6.5公里处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柽柳种植地,记者了解到一位名叫伊敏江·麦麦提敏的农民,他过去因为风沙侵袭而失去了大部分农田,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在“三北”工程的推动下,他积极参与到了防沙治沙工作中,不断扩大种植柽柳和梭梭等沙生植物的面积。
“在沙漠中种植了300亩的柽柳和梭梭,去年,我们家的收入就达到了20万元,这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数字。今年,我们更是充满了信心,在沙漠中扩大了种植规模,新增了185亩地的柽柳。”农民 伊敏江·麦麦提敏说。
近年来,于田县积极探索沙漠生态治理与沙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坚持将防沙治沙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农户种植肉苁蓉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肉苁蓉种植。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推动肉苁蓉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善“产加销”链条,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沙丘的坡面已经被草方格覆盖
除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防沙治沙工作还给于田县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过去,公路因缺乏植被防护而迅速被风沙掩埋,而现在,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沙尘天气由原来的 179 天减少到现在的 128 天,沙尘暴天数也从24天减少到 7.5 天,扬沙天气减少到 28.5 天,风沙天气在大幅减少。这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福祉。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推进,于田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空前的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逐步实现。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KWzVsmosKPhxndYLZFH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