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绿水青山。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作用?如何更好推动金融业创新服务绿色发展?记者采访多地金融机构和企业,探寻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实践。
加大金融支持,绿色贷款带活一方经济
一脚踏三省,近知山里情。三省坡,地处湘桂黔交界地,因“一脚踏三省”而得名。
站在三省坡下远眺,数十台大型风电站耸入云端,山峦、风机、流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湖南省怀化市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全境多山且海拔较高,风力能源丰富,特别是三省坡主峰海拔1337米,是风能开发的理想之地。
看到风电发展潜力的通道新天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早就想在此开发风电项目。2021年,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公司启动了三省坡风电场二期工程大规模建设,但遇到了资金难题。
“新能源发电项目普遍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单靠企业自有资金投入,无法满足项目进度要求。”公司董事长陆阳告诉记者,随着项目铺开,购买风电设备需要大量资金,供应商要求加快结算,否则供货会受影响。
眼看着好项目遇阻,施工方和当地村民都十分着急,开始尝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支持。而彼时,由于绿色能源项目贷款前期审批、中期放款和后期贷后管理等流程非常繁琐,不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该领域业务望而生畏。
“我到你们项目部来‘上班’。”就在企业多方寻求资金无果之际,建设银行通道支行副行长禹络怀主动请缨到企业驻点,白天跟企业一线人员对接,晚上整理材料。与此同时,建行湖南省分行迅速组织多部门对项目进行评估分析,实地调研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加快贷款审批进度。
一周内,授信方案顺利推出。“15年期,3.6亿元,利率还比同期贷款优惠不少。”拿到审批结果的禹络怀马上着手为企业办理相关手续。
正巧,好项目遇到了好政策。
就在禹络怀带领团队忙着办理贷款手续的当口,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央行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仅为1.75%。
“有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我们可以为企业节省利息支出2100万元。”禹络怀说,但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认定并不容易,要综合碳减排量和贷款金额测算出碳减排效应数据,十分考验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自主评价能力。
了解到实际情况后,中国人民银行怀化中心支行主动介入,为建行怀化市分行完善申报手续提供了帮助。“在各方支持下,分行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贷款终于成功落地。”禹络怀说。
在绿色贷款支持下,三省坡风电场二期建设顺利推进,共增设24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8兆瓦,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满足湘桂黔交界地区特别是通道县一些偏远乡镇企业及群众用电需求,并可年减排二氧化碳7.51万吨,节约标准煤3.1万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曾经“有女莫嫁三省坡”的民谣,而今变成了“阿妹快来三省坡,阿哥带你看风车”的动情山歌。
三省坡山脚下,通道县独坡镇上岩村发展起“风电景观+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业,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游玩,让村里的“高山茶园”名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品牌,带动茶农增收。2022年,全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3万元。
一笔绿色贷款,带活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正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生动写照。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和国家政策推动下,绿色金融发展日益成为金融部门和全社会的共识。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45万亿元;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分别达4530亿元和24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33亿元和1648亿元,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金融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和综合性金融服务,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领域和亮点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说。
创新金融产品,竹林变身“绿色银行”
层峦叠嶂,满目苍翠,行走在浙江省安吉县的绿水青山之间,成片的竹林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有着“中国竹乡”的美誉,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生态绿起来,还要让百姓富起来。
1亩毛竹每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约24.5吨。为了将毛竹的生态价值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2022年,安吉县印发《竹林碳汇推动共同富裕改革试点县总体方案》,通过成立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建立起“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体系。
如今,安吉县的老百姓除了可以直接卖毛竹赚钱外,还可以卖竹林里的“空气”,也就是把毛竹林新增的碳汇卖给企业。而推动企业购买碳汇的动力之一,就是金融机构的创新支持。
“购碳1564.62吨,支出11.6万元,获得‘碳汇惠企贷’2900万元,利率下调50个基点,全年节省利息支出14.5万元,一来一去,相当于节约了2.9万元的财务成本,还增强了我们的绿色发展意识。”安吉兴能溶剂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飞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谢飞武口中的“碳汇惠企贷”,是浙江安吉农商银行围绕当地碳汇“生产—收储—交易”全产业链,针对需求端创新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在不增加财务负担的前提下,对符合生态要求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用于购买碳汇,推动形成购碳群体。
“我们越来越多地将资金投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具有绿色意识,相信它们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盈利空间。”浙江安吉农商银行董事长马莲贵表示,截至目前,该行已创新六大系列25款绿色普惠产品,绿色信贷余额124.5亿元,占所有贷款比例达30.6%。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金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而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务。2017年以来,我国在浙江省湖州市、江西省赣江新区、贵州省贵安新区等地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试验区在绿色金融政策架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
安吉县所在的浙江省湖州市,就是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为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高效发展,湖州市建立起“绿贷通”网上平台,用数字化手段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银行“获客难”“尽调难”。截至目前,“绿贷通”已累计帮助超3.8万家企业与银行对接,获得银行授信超4500亿元。
安吉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绿贷通”的服务功能,在这个开放式平台上,企业发布项目和融资需求后,系统会自动进行企业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并根据ESG评价差异给予不同力度的贷款贴息补助,然后由当地36家银行来“抢单”,好的绿色项目完全不愁资金。
创新不只发生在银行业。近年来,绿色保险服务也在蓬勃发展。
红树林虬枝交错、树冠相连,鱼虾在水下树根间穿梭遨游,鸟儿在滩涂上栖息觅食……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红树林具有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是各种野生动物和鱼虾蟹贝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去年9月,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与湛江市遂溪县人民政府合作开发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为该县全辖7个红树林片区提供261.4万元的风险保障。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该项目所获赔偿将用于红树林修复管护和科普宣教等,进一步调动各方参与红树林修复的工作积极性。
在福建省,阳光财险创新性开发了“福建森林气象指数保险”,支持当地林业发展及固碳增汇事业,并通过加强与各地碳交易市场和高耗能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研发“低碳项目机器损坏碳交易损失保险”,探索为参与碳交易的各类企业提供减排设备碳损失保障。
在江苏省,今年1月,中国太保签署该省首单绿色生态环境救助责任保险,保护太湖生态岛生态建设;2月,签发无锡市首单水生态领域“水质无忧”保险,为裕巷浜、钟巷浜、下旺浜3条河道提供保险产品与服务。
“绿色金融产品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会不断催生丰富的绿色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只有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步伐,才能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育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抢抓发展机遇,完善绿色金融“生态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正加快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部署,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在广东省,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联合地方相关部门推动广州市、肇庆市先行先试设立企业碳账户、构建企业碳信用体系,将企业碳排放数据和评级结果加载形成标准化碳信用报告,引导金融机构运用碳信用报告开展银企融资对接;
在黑龙江省,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夯实绿色金融服务基础为主线,以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相关体制机制为抓手,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辖内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投放实现快速增长;
在重庆市,重庆市政府分别与7家银行就支持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十四五”期间为重庆市带来超3000亿元的绿色融资支持……
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3.98万亿元,中国银行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877亿元,中国平安全年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251.05亿元……翻开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各家金融机构正在抢抓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战略布局。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显示,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重大项目库、创新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整个绿色低碳领域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规模快速增长。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一个由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良好发展‘生态圈’,通过健全这样一个更广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把绿色金融的良好生态链建立起来,使业务成本越来越低,风险管控越来越好。”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熊波介绍,为更好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建设银行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以银行业为主,结合证券、基金、信托等各种现代金融业态,丰富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并制定了2022—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等纲领性文件。
实践证明,绿色金融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长久动力源。“在实体经济大规模向低碳、零碳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加快自身转型和创新发展,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实现碳中和需要大规模的绿色投资,这将为有准备的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业务快速成长的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继续实施好存续的工具,对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领域,延续实施期限,多措并举巩固政策成效,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的工具,持续支持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记者 吴秋余)
来源链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898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