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近日,记者沿着苍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行走,一路远望巍峨的昆仑山巅,去触摸和田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一处防沙治沙区,十几名工人正忙着铺设“草方格”沙障,一眼望去,像是给沙漠披了一件“格子衫”。“以前这里全部是高高的沙包,天天刮大风。现在环境变了,天气好了,我们也靠种植挣上了钱。”种植户艾则孜·买提肉孜望着眼前既能防风固沙、又颇具经济价值的作物——沙漠肉苁蓉感慨地说。
于田县是和田地区受风沙侵袭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任务最为艰巨的区域之一,全县锁边未覆盖区域达76公里,占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285公里未覆盖区的27%。近年来,于田县一边持续推进“草方格”工程固沙,一边吸引当地群众种植肉苁蓉和玫瑰花等作物,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当前全县正在全力推进沙漠锁边固沙工程,已完成48公里锁边任务!”于田县副县长努尔艾合买提·依孜巴克介绍。
长期与沙为伴,饱受风沙侵袭之苦的和田地区各族群众深知,不治沙则地难保,不兴产业则难致富。
要改变,要向沙漠要效益!
行走在和田,人们经常能看到一根根黑色皮管藏在沙地里。这些用于滴灌的皮管伸向哪里,哪里就有绿色生长。
顺着皮管前行,在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设施农业大棚里,紫黑色的茄子垂挂枝头,绿油油的秧苗整齐排列,员工穿梭其间,边采摘边装箱。借助水肥一体化技术,只需一部手机,黑色皮管就能为棚内作物施肥、补水,不仅省水、省肥,还省了人工。
曾扼住和田地区发展咽喉的缺水问题,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近年来,墨玉县凭借资源优势,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引进了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荒漠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棚里不光有应季菜,还有反季节果蔬,在家门口就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墨玉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原会慈欣喜地告诉记者,墨玉县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建设设施农业大棚有助于当地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将光热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墨玉县已建成大棚1723座,2023年产值达1.25亿元。
而在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托勒干吉村,说起资源再利用,当地人有一肚子故事要讲。“当地的盐碱水虽然不适合种庄稼,但里头的盐分刚好可以满足螃蟹生长所需的矿物质,使螃蟹味道更鲜美,而且比沿海城市的螃蟹早熟10到15天。”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沙漠里搞水产养殖,并不是天方夜谭。
第一年进行盐碱水养殖,产值就达200万元,王辉计划明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小龙虾、南美白对虾、鲈鱼等水产品经济价值更高,值得一试!”
这哪里还是那个资源紧缺、风沙漫卷的沙漠之洲。如今的和田,早已变身为以资源换产业、促劣势转优势的绿色产业集群新高地!
在策勒县新能源产业园,一排排蓝色太阳能光伏板组成方阵,在阳光下仿佛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国家电投旭元策勒光伏电站1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于去年1月并网发电,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可同时满足2000万户居民的全年用电。
策勒县,因地势平坦、戈壁荒漠广阔,全年日照时数高达2470至3000小时,当地借助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优势,引进新能源企业,向无人区挺进,探索风光储一体化的治沙发展道路。
“我们采取异地治沙模式,先给企业划定产业区域,再按同等比例分派治沙区域,企业根据土壤土质因地制宜进行防风固沙治理,实现政企共治。”策勒县发改委副主任刘亚洲介绍,“这不仅盘活了‘沙戈荒’土地,还为我们提供了电力能源保障,造福了策勒县18万群众。”
绿电项目落地生根,绿色矿业蓄势待发,绿色,无疑正成为和田产业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和田地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这片土地,正充盈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来源链接:https://tnews.xjmty.com/app/slyapp/sh/202411/t20241115_24982366.html?diggurl=https://st-app.xjmty.com/open/digg/index&cid=24982366&aid=1&sid=10001&action=like&dig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