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三农服务 > 文章阅读:二十四节气不能丢(三农杂谈)
二十四节气不能丢(三农杂谈) 时间:2018-06-05 11:06:0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于田政府网


   日前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二十四节气摄影展,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的镜头,农事节气里的劳作场景,各地传统农俗唤起不少人的记忆。可是也有人担心,如今农业技术发达了,人们把传统农俗丢了,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什么节气种什么,什么时节干什么农活,都不甚了了。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逐步告别看天吃饭,有人认为,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的指导功能越来越弱,节气已经过气,应该躺进历史博物馆。调查显示,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节气演化而来的农事谚语也正在被遗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积累,不仅不能丢,而且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涵,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仍然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在不少现代农业园区采访,农技人员纷纷表示,技术再先进,也要抢抓农时,遵循作物自然生长规律。比如,谷雨前后雨水充沛,我国东北地区水稻育苗插秧,华北地区小麦抽穗扬花,南方早稻进入移栽高峰,田野上涌动着劳作热潮。可见,许多农民还是节气的自觉使用者,依据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也是人们生活的好助手。“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成千上万条节气谚语指导着人们衣食住行,数据表明,有关二十四节气论著中,饮食养生类论著占总数的48%,节气与中医关系密切,为养生保健提供建议参考。找准百姓需求,通过数据化手段推广节气生活指导,就能更好服务百姓生活。


  针对年轻人不太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问题,要想方设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农村社区、学校,开展农事体验活动,通过节气民俗实践,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除了二十四节气,对于有些濒危农业文化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利用,对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培育下一代传习技艺。


  进一步说,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都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利用其中的优秀元素,通过创意策划、文创产业开发,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从而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信息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6/03/nw.D110000renmrb_20180603_2-10.htm

关闭首页
上一篇:《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预测——农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有效解决…
下一篇:国家兽药生产许可证信息管理系统上线运行
栏目更新:
  •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民收入保持增长:“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 【于田新闻】于田县:开辟农业新天地
  • 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2024年“三农”工作战略部署
  • 从缤纷种子到丰富餐桌——从首届链博会看国内外绿色农业融合发展
  • 【于田新闻】于田县40余万亩农田灌溉工作顺利推进
  • 【于田新闻】撂荒地上“丰”景好 集体经济“钱”途广
  • 丰收之美|藏粮于技 习近平引领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
  • 于田“克里雅绿洲”鲜葡萄远销江浙市场
  • 首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公布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